我的从舞之路可以说是搁浅了二十年以后重新启程了。小时候因为学校属于军区小学,有机会被学校选送到解放军艺术学院系统学习舞蹈。后来因为离家太远,一个人坐车不方便,怕耽误学习等原因,中断了舞蹈训练。如果问我后不后悔,说一点儿不后悔是假的,尤其是多年以后重拾对舞蹈的热情时,恨自己当年没有多积累一些舞蹈经验,可谓书到用时方恨少。虽然后来在学校里参加了艺术体操等体育项目的训练,终究和舞蹈不是一类范畴。我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专业都是计算机软件,一直以来从事的工作也是我的专业。这么多年我也没有想过跳舞的事,虽然也喜欢看,但没有觉得那个跟我还有什么直接的关系,来美国以后对健身攀岩一类的运动比较热衷,可能觉得那个强度大,锻炼身体。
直到我有了孩子,开始为孩子物色中文学校,阴差阳错地去丹城中文学校作了校长。学校有办才艺学习班和春节联欢晚会的传统,我作校长的第一年去帮忙组织排练春节晚会的开场舞,自己也被稀里糊涂地抓了壮丁去跳。那一个多月的排练给我很深的印象,可以说奠定了后来我创办踏歌舞蹈团的初心。我当时只是一个学生,并不是编舞或排练老师,所以很多想法我只是埋在心里。我最大的感触是,成年人有非常大的潜力把舞跳好,尤其是中国舞。第二个感想就是,舞者用舞蹈作品打动观众的心是一件非常美妙但不简单的事,舞者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排练,观众花了时间和金钱坐进剧院里看舞者跳舞,这是两厢情愿的事,有任何一方不是真的享受这个过程,它都没有达到真正的目的,作为编导和老师,一定要在作品上找原因,下功夫,要感动舞者,才能感动观众。
后来我先是请来了专业舞蹈老师孔颖任教,后来孔颖因为工作关系离开了中文学校,我就自己把这个角色承担了下来。这几年的时间,我的业余生活可以说大部分贡献给了舞蹈和踏歌,非常充实和值得。
成年人虽然身体不可能像孩子或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那么轻盈,但对音乐和舞蹈内涵的领悟力是孩子不能比的。以前中国的舞蹈教育奉行的是精英教育,只有天分出挑的孩子才会被选进舞校,早早地放弃文化课的学习,走上艺考生然后将来从事舞蹈专业的道路。这样的体系虽然培养了一大批专职的舞蹈人才,同时也让太多的人过早地被关在了这道门外,从小就觉得音乐舞蹈艺术类的事情跟自己没什么关系,因为自己是个理科生或文科生。其实长大以后才慢慢发现,艺术是远远超越语言直指心灵的沟通方式。颜色,线条,笔触,造型,肢体动作,表情,乐音,节奏…太多的元素可以为我们所用去自由地创造,它是我们生存的必需品,是人的气质和人格形成的养分。专业和非专业的舞者,在技巧上一定会有差距,但在情感内核上,是一样的自由和享受。后来有幸带踏歌舞蹈团参加了国际桃李杯总决赛,认识了很多舞蹈界德高望重的泰斗和老师,见证了生机勃勃的舞蹈世界,也深深感受到舞蹈艺术终于冲破了束缚,被越来越多的人推广和珍爱。
我非常幸运地遇上了信任我的舞者们。她们平日里从事着各种各样高精专的职业,对舞蹈的热爱和对内心自由的沉浸,让她们在跳舞的时候看起来格外的纯净和动人。我想,这才是真自我,这才是艺术真正的吸引力。每一个作品的诠释,都有舞者自己的情感在里边,正规化的训练可以让动作的技术特点统一,动作整齐,但不是把舞跳成机器人一样,毫无个人魅力。
最后,我想借用踏歌团员的一句话:我们在一起不止是跳舞,我们互相帮助着,共同进步着,方方面面,点点滴滴,每个人都在给予的同时收获着,我们慢慢地变成更好更真的自己。